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證監管股市 誰人管樓市?

容志偉

2009年11月4日 香港經濟日報 A34版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股市及其衍生工具市場外,另一個重要的市場便是樓市。有很大部分的住宅是用家自用的,但也有不少是由投資者所持有。

7萬元一呎的88樓西半山「豪宅」,卻只有40多層高。硬說有賣家有自由而買家又喜歡,但是否有提高身價之嫌呢?一個尖沙咀「豪宅」新盤,一個800多呎單位,竟可以3萬元一呎成交,售價達2,400萬元。這個價錢是否合理,無論是專業投資者或一般用家,無論是從回報率又或用附近住宅售價比較,都有比較一致答案。

內幕交易嫌疑 損買家利益

當然,如果有個別跟發展商沒關連及其他利益關係的獨立用家或投資者,願意真金白銀用這個價錢去買這個單位,其他用家或投資者也沒有資格去說三道四。然而,有沒有第三者可以證實這是一宗正常的交易?更重要的,是這宗交易會不會製造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表象,意圖維持或提高樓盤價格?會不會有內幕交易呢?

如果事件發生於股市,證監很有可能已經展開調查。類似的事件近來也有在股市發生。

如於8月底,證券經紀便因在「U盤」(即市前/市後競價時段)「嘜」價被證監「釘牌」。而大型國際性投資銀行的前高層,也因得知上市公司內部資料及進行內幕交易而被重判入獄。

如果這宗交易不是一宗正常的交易,但到最後也能完成所有程序,對社會的損害也沒有太大,只是將香港整體的樓價進一步提升,提高了香港GDP之餘,也將泡沫加大了。但如果最後未能完成所有程序而交易取消,對其他投資者或用家便構成損失了。

因其他樓盤賣家會因這宗交易而提高了樓盤的賣價,投資者或用家便要付更高成本。

當這宗交易之後因任何理由而取消,樓盤的價格便會下跌,投資者或用家便會承受損失,社會其他方面也可能因骨牌效應而受到影響。而得益的除了是可以提高樓盤賣價的個別樓盤賣家外,發展商便是最大受惠者,因為發展商可以在該宗不正常的交易被取消前,以更高價格傾銷樓盤。

同時,這些交易更可能會影響其他非豪宅類的價格,使一般市民也受到影響。

設法定機構 貨價真增商譽

因此,政府有需要加強監管類似的樓市交易,增加透明度,以保障投資者,用家以及整體社會的利益。成立一個類似證監會的法定機構來調查有疑點的樓市交易,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

其實,成立這種法定機構對發展商也有好處,因為發展商可以透過法定機構,來證明旗下樓盤有真正的投資者及用家用真金白銀支持,消除造市之嫌,從而提升商譽。

三十會


Hit Coun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