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創業與人生 始於財富管理

容志偉

2011年1月25日 信報 經管錦言 41版

新的一年開始,新一批大學準畢業生也開始為畢業後的前程擔心。雖然就業市場不錯,但百物騰貴,生活成本不輕。筆者跟一些Mentee談論他們對畢業後的期望時,有些希望工作一段時間,吸取經驗,然後創業;有些希望找一份跨國公司的工作,而目標是可以盡快買樓,改善生活。但他們不約而同都說,要達成願望似乎很困難,因為無論是創業或買樓,都需要有不少的資金來維持生活或提供買樓首期(特別是在樓價高企的情況下)。

筆者有兩位已畢業多年的Mentee,他們的故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兩種生活態度兩種結果

兩位Mentee,A和B都是畢業於SARS後。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每月近1萬元。到了2010年底,當中雖然A的工資已經倍升,但說樓價很貴,也沒有太多積蓄。但B卻已在2009年買了樓,及計劃於年中離職及開始自己創業。他們起步時的際遇差不多,B因在中小企工作,他的人工甚至比在跨國公司工作的A 的人工低。但為何他們的人生有這麼大的分別?差別在於他們的人生態度,而導致不同的財富管理。

A踏入職場後,不斷強調平衡工作與生活,即所謂的「Work Life Balance」。A的工作很出色,下班後總會和朋友Happy Hour,又或間中Fine Dining,同時所穿的服飾都是不錯的牌子,每年也要出一次門旅行。A說他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開始有收入後,不想生活太辛苦,也想趁年輕趕及在30歲前享受一會兒的人生。A畢業後的兩三年都沒有積蓄,及後因工資增加,才開始有一點積蓄。

另一方面,B踏入職場後,工作也很出色,但B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服飾是普通的牌子,和朋友聚舊所選的地方雖也是不錯的地方,但肯定不是高級餐廳。他的儲蓄率由開始時間的約30%,慢慢因人工每年增加而上升到約50%。另外,B也將這些儲蓄放在一些中度風險的投資上,在過去的七年間,要取得每年10%的回報率也不太難。

潮流觀念的錯誤理解

現在的B,除了有樓和有足夠的積蓄創業外,他的生活質素也有所提升,與A比較也開始沒有太大分別。而A則開始發現總是追不上通脹及樓價,雖然他的工作出色,但也感受到工作壓力及擔心。

筆者無法肯定A和B的將來是怎樣,但從表面看,B將來的人生會很不錯,而A卻很可能成為每天工作只為供樓的樓奴和一直工作到退休,即使現在的樓價回到2009年時的價錢,A還是買不到樓的。

對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筆者認為除了工作要出色外,最重要是有高的儲蓄率,及不差的投資回報率(對於非商科畢業的年輕人,投資可能是一件不知從何開始的事情,或者可以找一些理財顧問,但最好找一些中立及會推介不同公司產品的理財顧問,而不只是硬推所屬公司產品的理財顧問)。Work Life Balance是重要,但Life不代表要每樣事情都要名牌、要奢侈,就如最近一套電影中的名句:「奢侈不是高級」。

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筆者認為,在香港,「趁年輕及在30歲前要享受一會兒的人生」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也是影響年輕人一生的錯誤決定。因為,比賽於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天已經開始(現在可能是未畢業已經開始,因為在暑假期間可能已經要爭奪工作實習的機會) 。

讀者(特別是年輕的一群)可能會說,B的生活似乎不可以接受,30%至50%的儲蓄率不太可能(因為還有家用,要償還Grand Loan等等),而負擔不起樓價也不是年輕人的錯。

當然,目前的競爭環境的確較以前激烈,但有不少人也能做到,為何不是你呢?只要有決心,能夠做到先苦後甜,第一天已經開始做好財富管理,最後應可以苦盡甘來的。

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