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創新及科技局須有所作為

容志偉

2014年1月28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剛剛在《施政報告》中宣布要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為業界帶來不少憧憬。然而, 除了一些口號式的目標和架構調動外,創新及科技局應該要有什麼方向和政策才可以有所作為呢?

筆者認為應該在三個不同層面去定下方向和制訂政策。讀者對以下的三個名詞—創新、科技、香港,會聯想起什麼呢?

筆者相信不少的讀者都會認為:1. 創新通常都是和科技走在一起,例如有創新的意念從而研發了新的科技,又或有了新的科技而產生創新的解決方法。2. 除了大部分港人每天無時無刻都在玩手機,又或一些關於科技的基金和撥款的混亂賬目外,創新和科技跟香港怎也連不上。這其實是前陣子在創新及科技業界中的焦點小組(Focus Group)曾探討的一個問題。焦點小組中參與者都有不同的背景,但都說有差不多的印象。

筆者認為創新及科技局首先應該要做的是改善創新及科技業界的形象。不少朋友可能會問,改善形象是否那麼重要呢?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足夠人才,商界普遍對科研採取懷疑的態度,及沒有足夠的投資。這一切問題的其中一個重要源頭便是社會對創新及科技的負面形象。有了更好的形象,便有更多成績好的學生選修科技相關學位,提供足夠人才。商界也會更願意相信即使風險大,科研也會有好結果,因而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同時,基金也會更願意相信港人做的創新及科技產品也會有機會成功,因而願意投資。

政府近年也曾經在這方面作出一些突破,例如由亞視拍攝的《今日iCity》,以及由港台拍攝,正在播映的《IT行者》。這兩個以不同手法來介紹資訊科技行業的電視節目系列,背後都是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所推動的。這些都是好的開始。在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後,在這方面的工作還須要加強力度。

另一個創新及科技局的方向及政策是要為香港的創新及科技行業重新定位。以資訊科技業為例,大部分的從業員都是在一些顧問服務公司(俗稱外包公司)又或在其他行業公司中的資訊科技部門工作,也可以算是一種顧問服務。然而,顧問服務是不是適合香港的定位呢?我們是不是要和全球做資訊科技顧問服務最出色的城市,印度的班加羅爾作正面競爭呢?

筆者認為真正能夠使創新及科技產業佔GDP一個重要比重的產業分支是開發自家產品。顧問服務是重要,但卻有很大的地域和人手資源局限性,可以短時間內大幅提升GDP的機會不大。相反,當創新及科技業界能夠開發不同的產品後,特別是資訊科技產品,便能可以理論上無止境地銷售,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GDP,使創新及科技產業能夠佔GDP一個重要的比重。

因此,在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後,應該為創新及科技行業重新定位為以研究開發自家產品的行業,大力支援合乎這個定位的公司,也要協助顧問服務公司轉型。除了政府帶頭採購這些公司的產品外,更要直接協助這些公司在海外的宣傳推廣。由於科研資本開支龐大,大部分創新及科技行業公司都須要投資者的資金來幫助。

香港雖然是國際金融城市,但很多本地創新及科技行業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卻很難找到投資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因此,創新及科技局也應以為創新及科技行業找尋資金作為大方向。實際的政策可以包括統籌現有的資源,直接向本地或海外投資公司推銷一些本地的創新及科技公司,又或推行投資配對計劃,政府會直接配對投資者的資金,使本地的創新及科技公司可以有更多資金作科研之用等。

港產微顯示器變嫁衣裳

相信讀者可能仍會記起科大研發的微型顯示器,由於沒有本地投資者而最後要賣給台灣廠商,而最後微型顯示器變成了Google Glass的故事。如果創新及科技局能夠在找尋資金上幫忙,這個故事便不會重演。即使有更好的方向和政策,也需要一位合適的局長來帶領。創新及科技的本質就是要改變現有的規則,因此創新及科技局局長的要求跟其他局長的要求會有所不同。局長應該是一位能夠容許失敗,更能不用一般的衡工量值,而是用創新及科技產業所常用的長線投資回報來計算成效的局長。當然,為業界認同,有實戰經驗及有良好的紀錄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括來說,創新及科技局若能在形象提升、定位及協助,以及投資配對三方面協助業界,再由一位合適局長來帶領,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產業可以很快便做出成績來,而「High Tech 揩嘢」這句名句也會成為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