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星期二

反思科技創業及商業模式

容志偉

2014年6月17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5版

有病是否可以不用針筒注射藥物,而是可以用滴眼藥水的方法將藥物注入身體?可否穿上一件外表平平無奇的外套,心臟的所有數據便能傳送到數據管理庫?讀者可能會認為這些只是一些科幻小說的情節,又或外國某些科技創新公司的新產品。但其實,這些全是本港科技創業公司的產品。

上周筆者出席科技大學第四屆百萬元創業比賽,作為頒獎晚宴的主題演講嘉賓時,便有幸跟研發這些創新科技產品的獲獎科技創業公司交流。其中一間獲獎公司SonoSolution,是一間專門研究用超聲波將醫治眼部疾病用的藥物,輸入眼晴的電動眼罩的科技創新公司。傳統醫治眼部疾病,如視網膜疾病等時,必須用針筒將藥物注射入眼晴,但這個專利創新科技,卻可以用非入侵性的方式,透過電動眼罩,用低能量低頻超聲波,將藥物輸入眼晴,好像只是在眼部按摩一般,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楚,也減低了後遺症的可能性。

謀擺脫依賴金融地產

另一間獲獎公司mCare Technology,是一間專門研究為心臟病患者用的外套的科技創新公司。這種外套跟平常的一般外套的外表和舒適度一模一樣,也防水可洗,但其專利設計使外套能夠自動24小時記錄患者的心臟訊息,並即時將訊息傳回醫生的數據管理庫。如果患者心臟病發,外套更會自動報警。這件外套是一個集合了電子科技,生物科技及資訊科技的創新科技產品。

這些在比賽中獲獎的科技創業公司都是實至名歸,有非常堅實的創新科技能力,更創造出很多的知識產權。但,在本港又有多少間呢?

近年在本地透過科技創業的風氣日漸盛行,特別是年輕一輩。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對經濟以及年輕人都是一件好事。年輕人可以有更好的出路和希望,而香港也有機會擺脫只有金融地產的單一經濟模式。然而,如果將科技創業以創新的程度來細分,可以細分為微創新(將已有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加以改良及加上少量新功能),商業模式創新(應用現有的科技去改變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和科技創新(創造全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某一方面的行為或解決之前未能解決的難題。全新科技包含大量知識產權,達到可申請專利的級數)。科技創業公司看似很多,但有別於其他國家地區的科技創業,本地科技創業都只是集中在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兩方面。同時,大部分意念基於一些在其他國家地區科技創業創新公司已推出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的相同意念。這種創新當然也談不上知識產權。

衝出維港才有出路

從科技創業家的個人層面來說,即使集中在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兩方面也不要緊,只要能夠為科技創業家帶來回報便足夠了。但以整體的經濟層面來說,筆者認為科技創業集中在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兩方面便不是一件好事了。要幫助本地擺脫金融地產的單一經濟模式,必須有足夠科技創業公司能夠拓展海外市場,賺取外滙收入。如果只靠只有七百多萬人口的本地市場,似有「塘水滾塘魚」之象,所有科技創業公司的總收入都只會是金融地產業界收入的零頭。但有多少以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科技創業公司能夠拓展海外市場呢?沒有知識產權作保護和殺着,又沒有足夠份量的本地市場作後盾,只是不斷強調有很強的執行力。即使是一隻猛虎,去到海外,都很大可能輸給地頭蟲,跳不出維港。況且,很多科技創業公司所開發產品的意念也不是首創,因此在海外遇到的更可能不是地頭蟲,而是地頭龍。相反,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科技創業公司,因擁有知識產權,要在海外殺敵,也有一定的把握,更容易賺取外滙收入。

社會資源永遠是不足夠的,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全部需要。因此,在政策層面,社會除了要培養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科技企業外,更應要有傾向性地集中資源培養以科技創新為主,能創出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而類似以上提及的真正透過創新科技,擁有知識產權的公司,正正就是應該用社會資源來協助的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會面對很大的風險,但只要有少部分能夠成功,除了為科技創業家帶來豐厚的回報外,更能幫助香港擺脫金融地產的單一經濟模式。同時,這些公司的成功,也會使更多年輕一輩,不只是會透過微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來創業,更會願意專注於透過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來創業,使科技產業能夠在GDP佔一個重要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