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

從60秒電梯募投賽觀人工智能

容志偉

2018年11月10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8版

如果讀者從網站訂購了產品,它從生產地被運上飛機後,飛機毋須降落機場、經貨物處理站、貨車及速遞員送到讀者家中,而是透過一個全新人工智能系統,直接從飛機空投到讀者家門或一個指定地點,令運送時間及費用大幅降低,是否更方便快捷呢?很多人每天外出時都會花不少時間選擇衣着,假如有一個人工智能軟件,可透過分析容貌來辨別用家情緒和配合個人日程表,提供每天衣着配搭建議,我們又會否消去不少煩惱呢?

上述兩個看似天馬行空的產品和概念,都是剛剛在天際100舉行、科學園主辦的「電梯募投比賽2018」之獲獎作品。電梯募投比賽要求參賽者用60秒時間,即電梯由地面去到100層所需時間,在電梯內向評判說明參賽構思,勝負就決定在一分鐘內。

用60秒去說明一個對方全無認知的科研概念,會有多困難呢?即使具相當銷售經驗的朋友,都未必可輕易做到,因為簡化一個複雜概念為普通人都明白的字句並不容易。除簡化概念外,更須在開始演說的第一或第二句,便能提起聆聽者的興趣,否則聽到中段才感興趣,或已錯過了很多重要的資訊,再聽下去也無法理解。

現時,人工智能已是日常可接觸的產品和服務,在這個比賽的5個分組中,也有其中一組為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這個組別共有16隊進入最後100強的決賽。若說用60秒說明一個對方全無認知的概念非常困難,人工智能又是否可幫忙呢?例如造一個擅長60秒演說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去參賽又可不可以呢?甚至參賽的產品和概念便是這個機械人本身又是否可行呢?

感情交流成致命弱點

不過,人工智能仍有致命弱點。現供商業應用的人工智能,都是以分析環境事物或人類反應為主,例如處理人類言語及分析其意思的人工智能,又或處理圖像和影片來辨識人類或物件的人工智能。它們的共通點是經過運用大量數據的訓練後,為用家判斷一些事情及提供處理後的結論,但暫時沒有一個人工智能像人類般演繹經處理後的結論。

筆者從事有關音樂和聽覺的人工智能研發多年,其中一條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人工智能會否取代音樂家?」筆者往往反問:「你會否購買門票欣賞機械人彈奏鋼琴呢?」答案明顯是不會。聽眾欣賞的除了樂曲,更想欣賞真人的感情演繹。即使是同一首樂曲,不同音樂家都可以帶給聽眾不同感受。

同樣,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創業家演說,因投資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所下決定除基於創業家能否解決痛點等資料外,更建基於創業家本人。投資者判斷這個真人,很可能是觀察他言辭之外的其他訊息,例如身體語言等。由於人工智能普及,很多家長都開始擔心子女的將來,故開始想讓子女學習什麼其他技能。人工智能不能作出感情演繹和溝通的弱點,正正是下一代最需要的技能。

即使是最專業的工作,例如律師、會計師、醫生、專業教練、記者等,因為只須有充足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便可勝任,人工智能總有一天可完全取代。但當工作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信任的建立甚至感情交流,人工智能就不能輕易取代。創業家演說和音樂家演奏均是最佳例子。

前文所述的那個人工智能選衣着軟件,其實是電梯募投比賽一個新增的小朋友組別得獎作品。該組別的所有參賽者都是10歲左右的兒童,其演說技巧跟全場冠軍飛機直接空投貨物系統的代表當然有一段距離,但這種經驗和閱歷對於小孩將來的發展肯定有很大幫助。即使將來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部分的工作,他們仍有很大機會立於不敗之地。

在香港,這種比賽機會不常有,無論讀者希望孩子年紀小小便能有親身向投資者演說的機會,又或讀者本身欲嘗試科技創業,都不妨留意下年的比賽啊!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

真初創需要真支援

容志偉

2018年3月10日 信報 經管錦言 B11版

近年香港愈來愈多人嘗試搞初創企業。惟筆者近幾個月來跟不同商界人士討論香港的初創企業時,不少人對所謂的「初創企業」都有很多疑問。在部分已經有相當營商經驗和白手興家的老闆心中,對有這麼多政策支援初創企業,都感到不是味兒。

一些中小企老闆都不約而同地問了兩個問題:

1. 為何要支援初創企業?

2. 初創企業需要什麼支援?

有些傳統中小企老闆也明白初創科技公司面對的困難,對初創企業所需的支援表示理解。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指出,不少自稱「初創」的公司,和自己那盤中小企生意根本沒有分別,談不上國際市場推廣和科技研發,不明白為何要幫助這些企業。這才是香港初創企業界的深層次問題。

初創企業的定義是,透過研發新科技,將某個行業領域變天,更改全球市場的遊戲規則。然而,初創企業的概念在香港就變了質。「做生意創業」和「初創企業創業」是兩個不同概念,但來到香港卻變成同一概念。舉個例子:朋友說創辦了一間初創企業,其實是一間應用了網上收費的港式茶餐廳。應用新科技不是科技研發,這間茶餐廳根本說不上是初創企業。

香港有很多新創辦的公司,明明只是一盤中小企生意,卻硬說自己是初創企業,因而導致不少人對初創企業產生誤解。即使社會普遍願意支持真正的初創企業衝出香港,但往往因為這些掛着「初創」招牌,企圖魚目混珠的小生意,使不少有心人遲疑。若只是創辦一盤生意,請自行創業資金,白手興家,這是很多代人都能做到的。

真正的初創企業所面對的營商環境,跟傳統中小企所面對的截然不同。先說產品方面。就算一間初創企業能夠開發一件不錯的產品,當有一定數量的客人願意付費購買時,即使產品未盡完善,都會即時吸引來自全球的競爭。就算不是來自國際大企業,也難免會有其他國家的初創企業來挑戰。

面對全球的競爭,初創企業能否在起步階段築起基本的「護城河」(即抵擋其他企業開發相同產品、直接抄襲或用另一方法侵佔市場空間及技術,例如專利科技、與該界別主要持份者的獨家合作關係等)當然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護城河能否延續下去。

初創企業最可行的應對策略主要是足夠的國際市場推廣,以及持續的科技研發。

着重國際市場推廣

如果有足夠的國際市場推廣,別國的初創企業即使只想開發相同產品再將其本地化,也要考慮當中的風險。如果其他國家的本土企業在本地成功推出相同產品且開始壯大,香港的初創企業之後就很難反攻該國家,更嚴重的是,還會被其他國家的後來者威脅。成功的國際市場推廣不單可能嚇退競爭,還可以讓初創企業的產品在其他地區銷售來增加收入。但國際市場推廣所需資源亦相當驚人,要做到的不只是認識夥伴,又或是在展覽會中增加曝光那麼簡單,而是真真正正地能落地生根。初創企業很多時根本沒有人才和資源去執行。

另一方面,持續技研發更加重要。即使初創企業能夠推出成功產品,但科技日新月異,企業必須繼續科技研發,否則很快便會被人追上,或被其他科技淘汰。但很多時初創企業的創辦人,資金在第一輪科技研發時已經差不多用完,天使投資者的出現雖可以幫忙,但卻未必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若初創企業仍然在A或B輪投資者出現之前的階段,通常都沒有足夠資源去同時執行國際市場推廣和持續科技研發這兩個策略,甚至執行其一也有點吃力。因此初創企業的確是需要支援的。

初創企業雖可申請政府的基金,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很難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初創企業競爭。就算有好的開始,最後都變成了其他國家地區收購的對象。雖然從財務回報角度看,被收購已是很不錯的結局,但始終沒有一間從香港開始及由香港人創辦,而在最終上市時仍由創辦人控制的星級初創企業出現。

香港的初創企業面對不少先天不利環境,例如自身市場細,沒有足夠科研人才等。因此初創企業必須有足夠及到位的支援,才能渡過A或B輪投資者出現之前的最艱難階段,茁壯成長。但筆者相信,只要真正初創企業得到足夠的支援,總有一天可以打造出街知巷聞星級初創企業,在上市時向全世界說,香港的初創企業也能衝出國際!